最难忘的也许不是最刻骨铭心的,但却是记忆埋藏最深处的,也许是一个人,也许是一件事,抑或是一直不愿提及的经历。
——题记
春三月,总会想起一个人。
她不曾认识我,我也不曾认识她,而她却让我至今难忘,或许会是一辈子。
当实习医生那会儿,有幸观摩指导老师康复实操。那天,来的患者不是别人,正是她,读书季的花儿般少年,长发披肩,没有戴眼镜,站在一旁的妈妈,焦虑渴望的眼神中迫切希望从指导老师陈医师的口中等到什么?看完片子的陈老,说了一句,至今让我不能释怀的临床康复脊柱相关症:“上胸段脊柱畸形”。陈老望了下妈妈,指着杵在显眼处的脊柱模型补充道,“简单说,就是脊柱这个部分,偏离了中线…… 。”妈妈迫不及待地说:“我们已经跑了好几个医院了,都是建议手术的,想了解下康复保守的方法,有没有针对个体的康复程序?”。
那天后,我们再也没有见过,现在的你还好吗?
随后的日子里,遇见了许许多多的她,有长发披肩的,也有短发齐耳的,有齐刘海的,也有马尾辫的……她们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:青少年(特发性)脊柱侧弯!
一人侧弯,全家恐慌,父母揪心。相比身体的不适,似乎她们生活的遭遇,更不尽如意。当同窗们周末休息玩耍,她们却要时刻提醒着自己做一件事,就是来自医生的嘱(祝)咐(福)——康复治疗。
往往治疗还没有结束,她们就已经横七竖八躺在床缘,呼呼大睡。焦虑忧心等待一整个白天的家长,此时盛气凌人前来监视,倒也没了脾气,心头一酸,化作了两行泪,心想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解除这个“紧箍咒”呐?
她们只是迷失了“本来的我”,家长不要轻易放弃他们
然而,一开始的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,耐心一点一点的降低,有些家长,刚过两年,已然决然选择“弃子”。想想求医这些年头的日子,没有几天是好过的,不是煎熬,就是担心受怕,说白了,过够了。有些父母,因为孩子脊柱侧弯的缘故,分道扬镳。究其原因,缺乏脊柱侧弯认识,无辜恐慌;缺乏对家人的信任,逃避责任;最根本的还是缺乏对自己的爱,无法正确接受自我。作为医生,我们需要帮助为脊柱侧弯小朋友找寻治疗出路,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。
作为青少年,尤其脊柱侧弯的少年,日常时“很难”正确的表达自我,或是“依赖”、或是“独立”、或是“叛逆”。每当孩子行为越显偏激的时候,她们那个“本来的我”,就是最模糊的时候,此时的家长,最常做、也是最不应做的,就是进一步助力他们迷失。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长没有多余精力找到她们生活的切入点,常常把责任推脱在孩子身上,比如“她不和我交流的”、“嘴皮都磨破了,也不听”、“天天就知道,玩手机”、“时常我一个人,落泪”、“她一做康复就犯困,一玩就精神”……
脊柱侧弯的青少年,何曾不想做个“好孩子呢”?何尝不想和正常孩子一样做得了数学,谈的了天体,聊得来爱豆,一笑泯恩仇,两小青梅、无猜左右?她们也只是还没有更好的找到那个“本来的自我”。
没有永远的红灯,也没有一直的绿灯,只有停一停的黄灯。
或可顺流弃医而去,抑或逆流迎风而上,都是在寻找心里的那个“本来的我”。只是方向不同,结果也确实不一样阿。
有的患者说“我总是把自己锁在屋子里,一个人康复”。
有的患者说“我不想治疗,我就想看手机,你说的我不会,你给我做个示范呐”。
但凡极端积极或是懈怠,都是不可取的。何不主动向医生向父母倾诉下自己的心声呢?
你想要这个世界给你更多“和谐的爱”,首先要正视自己的“脊柱侧弯”,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,把你的困惑说出来,也许家长和医生会不开心,但是我们都会去思考,是否有更好的“途径”来缓解你的烦恼。
究其根本,是探求“自我”,追寻生命的意义。
真正让人变好的选择,过程都不会舒服。别在最好的年纪,错过青春;也别在最佳的时期,抗拒治疗。这不是个性的最好表达方式!什么都不做确实比较轻松,但那只是一时的快活,而接下来等着你的将是无比灰暗的人生,可怕的不是堕落,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。既然“世界”不疼你,请我们一定好好疼自己。
(文章源自一位关注脊柱侧弯患友的热心朋友-----南一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