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带领整个团队,创立新苗基金5年,募集1100多万善款,救助贫困病人137人,帮助众多病患重新“挺直腰杆做人”……一连串的数字背后,是中山一院脊柱侧弯中心主任杨军林背负的责任和艰辛。307名海内外脊柱侧弯病患等着做手术,望着病人焦灼的目光,他默默将这份责任变为前进的动力。“做手术好比攀登在悬崖一样,稍有不慎,都会断送一条性命”,因此,杨军林也被喻为“危险雕刻师”。】
“那么多的期盼和责任,推着我们向前走。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,让这份慈善事业一直走下去。”
很小的时候,我的愿望是挺直脊梁,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。然而,上天却跟我开了个玩笑。受够了冷眼,连梦也歪曲,我甚至想消失,将自己永远隐藏起来。直到有一天,我遇到了你……
杨医生,谢谢你!
每场手术如同危险雕刻
下午两点,50岁的杨军林和他的团队连续奋战了几个小时,一台脊椎矫治手术终于完成。休息了一小会后,杨军林马上又与助手一起研究从顺德转过来的病例。摆在桌面上的两台手机也不时响起,都是来自各地的咨询电话,杨军林快速接过,解答对方的问题,马上又投入到手头上的病例中。
这样快速运转的节奏,是杨军林工作中的常态。部队出身的杨军林,做事雷厉风行。工作中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尽善尽美。去年,他带领整个团队,完成了230多台脊柱矫治手术。脊柱矫治是杨军林重点研究的课题,每一次手术都如同是一场危险雕刻,因为稍有不慎,患者轻则瘫痪,重则死亡。
杨军林工作节奏十分快,多年来,一直致力于脊柱侧弯手术和新苗基金的工作。
根据相关资料显示,脊柱侧弯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发病率为1%-3%,约有0.25%-0.27%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。但脊柱侧弯手术又是骨科中最大、最复杂、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,是骨科中的“皇冠手术”,无论是脊髓神经,还是心、肺、胃、肠,都极易引起并发症。
“一些患者面临着两难境地,不手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,但做手术又可能危及性命。”杨军林说,不少脊柱侧弯患者在生活中抬不起头、挺不直腰,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,有的甚至整个家庭都被拖垮。
创办基金救助贫困患者
2005年,中山一院只有12例脊柱矫治的手术,大部分前来求医的患者只能失望而归。为了破解脊柱矫治手术的难题,2008年,杨军林和他的团队成员到美国、丹麦、日本等地的国际顶尖脊柱侧弯中心取经,攻克脊柱矫治的技术难关。2008年,同样的手术病例攀升至108例,到2014年已达230多例。
杨军林带领着他的团队,闯出了国内脊柱矫正的奇迹。名声四起后,求助的病人也接踵而至,目前来中山一院求医的患者,60%以上来自省外,甚至海外。
脊柱矫治是一门大手术,部分患者要多次手术,医疗费用巨大,少则六七万,多则数十万。看到一些病人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,在医疗救治面前感到绝望,杨军林受到极大的触动,“国外进行这类手术不用钱,国内患者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。”
经过两年的东奔西走,和各类慈善机构牵线搭桥,2010年5月16日,杨军林的愿望成为现实——中山一院脊柱侧弯中心与广东省青基金会共同成立“新苗基金”,为0-28周岁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慈善救助。这也是国内首个专为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救助的专用基金。
杨军林和申请到新苗基金的患者合影(受访者供图)
作为新苗基金的创立和负责人,杨军林一边忙于筹集资金,一边筹划手术方案。5年来,新苗基金已募得善款1127万元,申请人数达307人,累计资助价值955万元,帮助137位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完成手术,并且无一例产生严重并发症。
多名患者挺起胸膛获新生
“感谢刚刚过去的一年,你们接纳我这个来自西南重庆贫困家庭的小女孩,让我挺起胸膛的梦即将变成现实……”2015年的第一缕阳光到来前,杨军林的手机里收到了患者小琳(化名)这样一条短信。来自安徽的病人小郭(化名)也告知杨军林,术后一年多,身体恢复得很好,已经在一家工程公司工作了5个月。
看到病人的生活展开了新的一页,杨军林感到满心的安慰。曾经,脊柱重度侧弯的小郭只有150多公分,因家庭困难无法进行手术。2012年,他向新苗基金提出申请,第二年获批,并于2013年11月29日完成了手术。术后他的身高“长”了14厘米,肺功能趋于正常。
23岁的患者小菲(化名)脊柱侧弯,从小就很自卑,曾以死相逼想放弃学业。父母倾尽家财,带着她走遍全国的大医院,没有一家敢收留:她术后有90%的可能会瘫痪。2013年6月,在新苗基金的资助下,小菲成功做了手术,身高从160多公分“长”到172公分,目前已回归大学校园。
杨军林和申请到新苗基金的患者合影(受访者供图)
杨军林的努力不但获得了患者的认可,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。近两年,他先后获得了首届“中国好医生·医德高尚奖”、“广东好人奖”,携团队获“广东青年五四奖章”、“广东红棉杯扶贫济困优秀项目”,近日更被评为“2014年感动广东十大人物”。
医者自语:
治病救人是职责和本能 望各界同关注医疗慈善
在中山一院新手术楼脊椎外科,杨军林正忙个不停。每天8点前回到办公室,出门诊、做手术、各地奔走募集资金,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亮起“红灯”。
动手术时精神高度紧张,血压升高就像坐过山车;长时间低头做手术,颈椎神经受压迫。有时候,他也要停下来,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动手术。
杨军林说,“医生这个职业和消防员一样,当你处于休息状态的时候,突然看到一个人身处火中,如果不去救他,内心难道不会愧疚吗?我会坚持,是出于一种职责和本能,我相信大多数同行也是同样的心态。”
尽管技术难关已被一个个攻克,手术量也上去了,杨军林依然忧心忡忡。“来求助的病人越来越多,我们本来打算使通过申请的患者半年就能排上做手术,现在却要等上一年半到两年,医生、床位、慈善资金严重不足。”
杨军林不无忧虑地说,“那么多的期盼和责任,推着我们向前走。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,让这份慈善事业能一直走下去。”